2020年優秀統計征文|蓋增玉:如何準確核算企業的工業增加值
2020年優秀統計征文|蓋增玉:如何準確核算
企業的工業增加值
為總結工作,表彰先進,進行培訓,開展交流,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每年均召開行業信息統計工作會議。鑒于目前全國新冠疫情防控形勢,今年行業信息統計工作會議以通訊形式召開。為廣泛交流統計工作經驗,協會自3月20日至4月20日期間開展了統計工作征文活動。
活動得到重點聯系企業統計人員及多個分會的積極響應,共收到征文55篇。征文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多樣,有談工作經驗和做法的,也有談從事統計工作的心得體會和感受的。作者普遍比較認真,寫作用心用情。不少征文內容充實,文筆流暢,讀后使人收益良多。活動效果超出預期。
活動共評出一等獎3篇、二等獎5篇、三等獎10篇,這18篇獲獎作品將全部編入會議文件,發給所有重點聯系企業和分會。這里我們將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的8篇征文陸續刊登出來,供大家交流。
——協會信息統計部
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同時也反映了生產單位或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因此,建立增加值統計,既為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同時可以反映工業企業的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情況,為改善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工業增加值是工業統計重要的總量指標,利用增加值得出的工業增加值率是計算工業發展速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一、工業增加值概念及計算方法
1. 工業增加值的概念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后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
2.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生產法和分配法(收入法)。
生產法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其理論依據是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產環節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最終得到新增價值。
分配法計算公式:
工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國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
其理論依據是從工業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對工業生產活動最終成果進行核算。
從兩種計算方法來看,貌似生產法要比分配法的計算簡單一些,僅利用三項數據就可以完成增加值的計算,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較大;而分配法雖涉及指標相對較多,但統計起來要簡單得多。
二、怎樣收集工業增加值的計算依據
1. 生產法使用的計算依據
生產法計算公式顯示,工業總產值和應交增值稅可以從統計報表和財務報表中直接取數,但工業中間投入無法直接取數,需要經過多名會計人員進行數據的收集、處理,匯總而成。
工業中間投入按照具體內容,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財務費用中的中間投入五大類,需要會計人員按照會計科目歸納填報。由于涉及的會計人員、會計科目較多,能否準確核算工業中間投入是真實反映工業增加值的關鍵。
通常,計算工業中間投入使用正算法和倒算法。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難以保證中間投入的準確性。比如使用正算法計算工業中間投入時,需要分別統計五項指標的消耗情況,而五項中間投入消耗的核算資料難以與當期總產值核算口徑相匹配,會造成中間投入的忽高忽低,這樣計算出的工業增加值差強人意,不能如實反映工業增加值的完成情況。另外,使用倒算法計算,雖然能保證四項費用合計減去該四項費用屬于增加值的項目,倒算出四項費用真實的中間消耗,但仍存在直接材料消耗無法與總產值計算口徑匹配的問題,無法保證中間投入的準確性。因此,使用生產法計算工業增加值,無論是正算法還是倒算法,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間投入消耗與總產值核算口徑的一致性。
2. 收入法使用的計算依據
收入法計算公式顯示,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余四大類指標都需要財務人員負責提供,解決了統計、會計計算口徑不一致的問題。統計人員按照《工業企業成本費用表》列支的會計明細科目,設計一張電子表格,對屬于增加值范疇的明細科目加以標注,方便會計人員的填報,做到每項數據對號入座,通過四類指標的加總,準確得出工業增加值數據。
三、如何準確統計工業增加值
從工業增加值指標出現到現在將近30年的時間,國統局從最初單一的生產法核算體系到目前生產法與收入法同步核算體系的實施,代表了國家對工業增加值指標的重視程度及核算質量的逐步規范。
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統計歷史數據顯示,自1993年開始將工業增加值納入企業重點統計指標范疇,當時就是采用的生產法計算工業增加值,這種方法一直持續到2010年。從1993-2010年間,企業實現的工業增加值數據顯示,由于各年增加值完成數據差距較大,造成工業增加值率的起伏不定,甚至形成20個百分點差異。
隨著國統局對增加值計算方法的改變,建立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成本費用調查制度。通過企業填報的《工業企業成本費用表》,統計局直接采集計算工業中間投入和增加值所涉及的基礎數據,通過嚴密的計算方案,統一計算生產法和收入法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和工業增加值率,這在每年的統計年報中能夠體現。
隨著統計局收入法核算的推行,自2011年開始,濟二使用收入法進行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我們借助《工業企業成本費用表》的內容,將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余四類指標設為主欄,將主欄中明細科目屬于增加值的單元格進行填充色標注,要求會計人員填寫帶有標記的指標,然后加以匯總,得到收入法計算的工業增加值,真正做到與財務數據的無縫對接。同時對主欄中四項指標的單項數據進行校對、核實,保證了工業增加值核算的質量。因此,使用收入法計算出來的增加值更具合理性和科學性。
根據多年來兩種方法的具體應用實踐,我個人總結得出這樣的觀點:若屬于品種類別、產品型號相對單一且生產周期較短的工業企業,更適合采用生產法計算工業增加值,其優點是中間投入指標的收集更為合理、準確,且計算過程相對簡單。若屬于品種類別、產品型號較多且生產周期較長的工業企業,更適合采用收入法計算工業增加值,其優點是規避了中間投入收集中的不合理因素,采用統一的財務核算數據,實現了增加值核算口徑的一致性。
(供稿:協會信息統計部 作者:蓋增玉 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 責編:張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