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從梅永紅辭官想到的
9月抗戰勝利紀念日假期一過,網絡上熱炒了一陣地市級官員辭職的消息,原山東濟寧市市長梅永紅請辭獲批,后確認是加入民營高科技企業華大基因,出任其深圳國家基因庫負責人。中國社會政治自古便是以官為本展開的歷史,主動請辭的官員算是一種逆襲。
因工作關系10年前便認識了梅永紅。后來他去了濟寧當市長,工作的交集就少了,這次因他辭職被熱炒,才知道這個市長騎車上班,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少有節假日。網上猜測辭職的原因,多為公務員收入較低而下海。但以我的印象,錢應該不是主因。梅永紅是一位有理想抱負的官員,在科技部司局一級任職時,正值中央政府倡導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他曾不遺余力大聲疾呼。那時我們對自主創新的國家意志十分信任期盼,現在想來言猶在耳,卻時過境遷。
有意思的是,自主創新一詞,消失得比梅永紅還快。如今,在我們的主流語境中,“創新驅動”上位,而“自主”已經被小心翼翼地屏蔽了。當中國工業完成或正在完成“做大”的任務,開始向“做強”努力時,我們不再說自主了。是我們已經自主了,還是我們不再需要自主了,抑或只是怕刺激別人,低調自主而已?實際上,中國制造業不是自主太多太過,而是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中實在缺少自主,特別是缺少自主的精神。
平心而論,并不是我們的企業不重視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實在是身處浮躁環境上下左右往往不能理解和容納,等不及自主技術能力按照自己的規律在企業內部生長,就已經快馬加鞭地奔“超常規發展”了。一個航空發動機,美國的F119從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備完全的作戰能力經歷32年,投入研發的經費以數十億甚至百億美元計。從這個極端的例子可以看出,核心技術能力的養成,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持續的投入,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自主技術能力是用錢買不來的。比如游泳,新手在聆聽或閱讀教科書后,依然不會游,非得在水里練,才慢慢習得水性。企業的能力養成亦如是。僅學(買)了顯性知識的,還只是皮毛,更多的需要一點點積累專屬自己的隱性知識,也就是knowhow。
自主更是一種精神,尤其在掙錢是硬道理的今天。行業中舉凡優秀的企業,無一不是比別人更踏實、更專注、更沉浸在自己的產品與技術上,他們的艱辛跋涉往往被浮躁的主流話語所忽略,但真正優秀的企業,是深諳自主之道的。
從梅永紅辭官,想到自主創新,文不對題,卻有感而發,權當閑話一篇。
(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