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專注與轉型
【策劃】
專注與轉型
——訪北京超同步伺服股份有限公司項久鵬董事長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機床工具行業運行一直處于下滑通道,需求總量不足、需求結構快速升級的市場特征日益明顯。作為機床產業配套的伺服電機及系統的企業自然受到了很大沖擊,如何積極適應行業形勢的新變化,通過技術研發與創新,最終實現轉型升級,成為了企業必須面臨的現實挑戰。
在4月上海召開的CCMT2016展會上,知名的專業伺服產品制造商——北京超同步伺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超同步)現場展示了一條由幾臺機床組成的自動化加工生產線。觀眾們不僅眼前一亮,同時也為這家國內企業在轉型之路上所取得的成績感到欣喜。下面就讓我們走近超同步,一同來探尋他們成功背后的故事。
超同步成立于2000年,屬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專業致力于交流伺服電機及伺服驅動裝置研發、生產和銷售。2003年推出全系列交流伺服主軸電機,2006年在北京密云經濟開發區建設生產基地,2008年成立超同步技術有限公司,研制高端伺服電機和機床直驅核心功能部件,超同步技術研發中心于2014年被認定為北京市級研發機構,同年,超同步作為國內首家伺服制造企業成功掛牌新三板,2015年與北京科技大學聯合成立“北京智能裝備協同創新中心”,2016年在中關村密云園投資10億元建設超同步智能裝備產業園。
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交流伺服核心技術,主要產品有系列交流伺服電機、交流伺服主軸電機、交流伺服驅動器、機床核心功能部件、高端數控機床、金屬零件加工智能生產線等產品,廣泛應用于智能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據董事長項久鵬介紹,早在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運動會開幕當天,超同步在密云縣王各莊產業基地正式成立北京超同步技術有限公司,開始著手研發更為高端的全數字交流伺服系統、直驅伺服電機以及機床直驅功能部件,并開工建設24000平方米的先進電機制造工廠,招募了大批專業性的研發人員,大大增強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伺服行業處于持續低迷的狀態,這時的超同步由于有了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的支撐,發展迅猛,相繼推出了交流永磁同步伺服電機、壓力機專用電機、注塑機專用電機、汽車電機、高轉矩精密伺服電機、內轉電主軸電機、內裝力矩電機等電機產品,電主軸、伺服刀塔、伺服刀庫、直驅轉臺等機床功能部件,以及多軸伺服驅動器、電動汽車電機驅動器、壓力機伺服控制系統等驅動產品,為伺服領域和機床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4年,公司與沈陽機床、新松機器人強強合作,共同打造的國內首條電機部件智能生產線,是國內電機制造行業在智能裝備制造領域的重大突破,同年建設的5000平方米電主軸恒溫車間成為國內最大的主軸裝配車間。經過一系列的技改擴規,超同步已具有年產10萬臺中大功率伺服電機和1萬臺功能部件的生產能力,成為了行業的排頭兵。
2016年是中國機床行業的轉型升級之年,恰逢“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超同步在這一歷史時刻,做出了新的歷史性選擇。開發新一代智能伺服系統和機床核心直驅功能部件,利用自主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設計全新概念的數字化、直驅化、多功能機床和智能裝備生產線。同時由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
在相關機床行業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方面,超同步已經在研發、生產機床核心功能部件的經歷中積累了足夠的相關經驗。項久鵬表示:“經過超同步全體人員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抓住機遇、穩扎穩打,全面做好企業轉型升級工作。”
超同步自2000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伺服電機和控制系統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僅用3年時間就推出了全系列的交流伺服電機和相關的控制系統,填補了國內伺服行業的空白。2014年12月,超同步成功掛牌新三板,并于2016年6月,進入新三板創新層(證券名稱:北超伺服,證券代碼:831544.oc)。走進資本市場的超同步,進一步加大產品研發和生產投入。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好形勢下,公司發展得到了北京市科委、密云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于2015年10月,成立了由超同步牽頭的北京智能裝備協同創新中心,2016年3月,投資10億元的超同步智能裝備創業園在中關村密云園開工建設。
目前,公司在《中國制造2025》及“十三五”規劃的大背景下,持之以恒專注于制造電機與驅動、驅動與控制完美結合的機電液一體化伺服系統,重點轉型發展高端智能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三大領域,全面布局“一縱一橫”產業發展戰略,即:立足裝備制造業,打造智能裝備的縱向垂直產業鏈和立足工業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自主研發、創新聯動的橫向拓展網絡。垂直產業鏈以智能伺服控制系統為核心,開發機床關鍵功能部件,OEM生產高檔精密數控機床,推廣智能裝備生產線;橫向拓展網絡將為工業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等自動化控制領域提供完美解決方案,最終實現對行業終端用戶的專業化、系統化服務。
公司設有專門研發部門來根據市場需求自主研發產品。當前公司具有實用新型專利42項,外觀設計專利89項,軟件著作權20項。主要產品包括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電主軸、伺服刀塔、伺服刀庫、直驅轉臺、新能源汽車伺服控制系統、智能裝備制造業伺服控制系統解決方案等。公司通過自有的銷售部門直接銷售給終端客戶,主要包括沈陽機床、寶雞機床、漢川機床、山東普利森等國內知名企業。同時,公司采用集研發、生產、銷售及售后于一體的經營模式,能夠有效控制公司的營業成本,在保證公司產品技術先進性的同時還能保持高于行業的毛利率水平。
我國國內的伺服產業發展較晚,在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上一直落后于發達國家,這導致國產的伺服技術產品指標總體落后于國際水平,無論是電機的控制精度還是電機在較短時間里完成的復雜技術動作等,國內電機都存在一定差距。和國外產品相比,國內唯一的優勢就只有價格了,而且優勢領域也僅僅是中低端市場。
項久鵬認為,國產伺服電機未來的發展,不能總是依賴價格優勢,還是要在核心技術上尋求突破口,全面增強國產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未來伺服行業發展的總趨勢是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和高性價比。他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國產伺服產品將迅速發展,逐步縮小與進口產品的差距,甚至是完全替代進口產品。隨著《中國制造2025》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的發展,國產伺服系統全面趕超國際水平將指日可待。
(李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