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領域最新動態信息,航運減排等規則落地的影響
船舶領域最新動態信息
航運減排等規則落地的影響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船舶工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造船三大指標實現全面增長,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轉型升級成效明顯,行業收入利潤持續回升。但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航運市場出現階段性調整,船舶行業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船舶工業經濟運行方面,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全面增長。1-6月,全國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長14.2%,新接訂單量同比增長67.7%。截至6月底,手持訂單量同比增長20.5%,比2022年底增長17.2%。1-6月,全國出口船舶完工量同比增長13.1%,新接訂單量同比增長71.2%。6月底,手持訂單量同比增長26.0%。出口船舶分別占同期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4.6%、92.9%和92.8%。同期,船舶出口金額保持增長,船舶企業收入利潤大幅增長。
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呈現以下主要特點:(1)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企業競爭能力不斷增強;(2)優勢船型訂單鞏固,細分船型市場占比提升;(3)轉型升級成效明顯,“雙高”船型占比明顯提升;(4)船配研制取得新進展,新能源產品研發取得突破;(5)經濟運行質量提升,企業效益實現增長。
對于未來發展,中船協表示,下半年,世界經濟復蘇仍面臨諸多挑戰,國際航運市場將繼續處于下行調整區間。隨著《2023年國際海事組織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的出臺,將推動全球航運業、造船業加快脫碳減排進程,對新造船市場將產生積極作用。預計2023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將保持在9000萬載重噸的較高水平,新船訂單量超過1億載重噸,手持訂單量保持在2.2億載重噸左右。我國造船完工量將突破4200萬載重噸,新船訂單量超過5000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保持約1.2億載重噸。
中船協另有針對1-7月世界新造船市場進行的分析報告指出,歐洲船東在減排規則基本清晰的背景下加快船隊轉型,正在開啟一輪關于綠色運力競爭的“新賽道”。報告提到,從1-7月的新船交付情況看,船型輪動愈發清晰,歐洲船東占比顯著升高。近兩年來,歐洲船東在新造船方面表現活躍,占世界新造船訂單的份額從2020年29.1%攀升至今年1-7月的42.6%,份額占比大幅提升。從今年成交的主力船型結構看,歐洲船東在油船訂單的貢獻率達到56.5%,箱船、特種船分別為42.4%和42.2%,散貨船、氣體船分別為35%和28%。
上述報告分析認為,今年6、7月以來,多部涉及航運減排的規則自2021年推出以來逐步落地與趨嚴,使得歐洲船東“感受”到的減排壓力更為顯著。歐洲船東積極準備,并在綠色動力船舶上采取更為積極的動作,一批先鋒班輪船東積極布局綠色甲醇、氨燃料等綠色動力燃料,聯合相關方打造能源供應鏈與基礎設施。
報告同時指出,2021年,有22個國家共同簽署了《克萊德班克宣言》,宣布建立多條零排放航運路線,即“綠色航運走廊”。目標是到2025年在全球建立至少6條零排放航線,并希望在2030年前有更多“綠色航運走廊”投入運營。另外,由一批頗具影響力的跨國零售商組成的零排放船舶貨主聯盟旨在到2040年實現100%的零碳運輸,需要更多的“綠色運力”滿足市場需求。
最后,報告得出結論指出,國際海事組織(IMO)環保委員會第80次會議進一步明確,在2050年前后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歐洲則從市場手段上更近一步,2025年將開始啟動“碳配額”。航運加速減排的大勢已定,看到巨大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未來的新機遇。有機構預測,到2026年,在原有船舶電動化改造以及新造電動船舶的帶動下,中國電動船舶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67.5億元。在全球減碳背景下,具有“零噪音、零排放”等諸多優勢的電動船舶已然成為航運,特別是內河航運的“綠色風潮”。
附:1-7月船舶數據概覽
(素材來源:中船協會公開信息 摘編整理:張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