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報道合鍛智能技術工人馬祥龍
《人民日報》刊文報道合鍛智能技術工人馬祥龍
9月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專題報道——《聽,技術工人的心聲》,對6位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行業的技術工人進行了專訪報道,其中有一位是來自機床工具行業,合肥合鍛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能工人馬祥龍,他們都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正如文章導讀所述: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對于提升制造業水平、提高實體經濟質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從一顆螺絲釘的打磨,到精確到毫米級的工藝,小環節里有大學問,也能做出大成果。中國商飛的鉗工組組長胡雙錢,創造了打磨零件100%合格的驚人紀錄;中國中車的高級技師寧允展,在0.05毫米的研磨空間里實現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堅守、苦苦琢磨,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是中國一代又一代技術工人的不懈追求。
文章對馬祥龍的報道內容如下,轉發供業界參考。
傳承好工匠精神
一畢業,我就進入了合肥合鍛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裝備制造業技術工人。14年過去了,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那就是中國制造越來越強了。
2019年,我有幸參與公司“超高強度鋼板熱成型生產線”的生產制造工作,這是安徽省自主研發的首套重大技術裝備,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在此之前,國內所用的同類型設備都依靠進口。2021年,這套設備正式投產,我們整個團隊難掩內心激動,過程中的苦與累,瞬間煙消云散,覺得一切都值了。
還記得在最后的調試階段,我們發現設備的速度與要求有些偏差。眼瞅著就到交付時間了,團隊幾十號人兩班倒,夜以繼日地干,全力攻堅,最后把問題全部解決。作為領班,我特別感動。團隊里沒有一個人喊累,大家都鉚足了勁往前沖。我想,這正是中國制造越來越強的底氣所在。
技術工人很講究傳承。幸運的是,剛到公司的時候,就有師傅帶著我。師傅的言傳身教在當時的我看來十分平常,但當我離開師傅獨立帶領團隊的時候,常常回想起師傅囑咐過的話,并按師傅囑咐過的去做。
以這次參與公司重要項目為例,攻克難題去創新,難免會遇到許多波折。從一開始,我就按師傅教導的去做:精益求精,穩扎穩打,踏踏實實走穩每一步。正是因為打好了項目基礎,在整個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少走了不少彎路。
伴隨著工齡增長,我也成為一名帶徒弟的師傅。我常對他們說,要耐下性子工作,不要圖快,更不要怕麻煩,事緩則圓。我把師傅教我的道理逐字逐句地講給他們聽,把過往經驗和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除了傳承好工匠精神,還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接下來,我會不斷加強學習,爭取為制造業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人民日報記者 李俊杰采訪整理)
(來源:合鍛智能公眾號 責編:張芳麗)